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教育 陕西之声 2025-04-02 504浏览

从最后一名抓起

全文长 1600 字,阅读大约需要 2分钟


较长时间以来,在我们的中小学里,尤其一些“名校”,掐尖招生,还有包括“名校”在内的更多学校,以“特色班”、“培优班”、“创新班”、“xxx(名人)班”等为名,举办各种名目的“实验班”,加之一些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上,或不够尽责,或不甚得法,于是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业成绩上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,“学差生”越来越多,带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。

当然,“学差生”的出现,是包括有家庭、学生自身,以及教育上其它方面的多种因素造成的。但作为学校,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,作为老师,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引领者,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不能回避问题,而应以积极的态度,主动来解决问题。

怎么解决问题呢?现在,很有必要再特别强调讲一句话,叫做:从最后一名抓起。

为什么这么讲?

一、这是学校和我们老师的职责所在。我们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,当然不能放弃最后一名。

二、这是我们的师德所在。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,落在后面,不仅家长,其实学生自身也是苦恼的,不过是自觉“无能为力”而已。作为老师,我们应当理解到这点。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还讲“有教无类”。孟夫子也讲:“‌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”。陶行知先生以“热爱每一个学生”作为人生格言,以“爱满天下”作为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。这些教育先贤的美德是需要我们来学习和传承的。

三、这也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智慧所在。如果我们能够从最后一名抓起,并将其成绩有所提升,这不仅是解决了一名学生的问题,其他“学差生”也会受到促进和鼓舞。这样就如同补齐了“木桶”上最短的那块“木板”,会给这个班级带来积极的整体效应。同时,老师这也会从中给自己的教学增添一些启示和信心。

有考试,就会有最后一名。我们这里讲“从最后一名抓起”,是针对所有“学差生”而言。以“最后一名”为名,不过是因其更有代表性。

教学,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在,是老师的本职工作所在。“教”、“学”、“考”,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常规活动。考试,无论是对教师的“教”,还是对学生的“学”,都是最直接的效果检验,是无可替代的信息反馈,是“教”和“学”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。

考试是必不可少的。至于考什么、怎么考,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,碍于篇幅,我们这里暂且抛开不说。单说有考试,分数就会有高有低,排名就会有先有后。现在有要求不允许排名,但成绩是客观存在。作为老师,不应当也不可能不关注学生成绩的排名,关键在如何看待学生的名次和怎么处理名次上。

老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成绩,都应认真查看,细致分析。同时也应从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做出总结和反思。一般来说,只要分数相差不是很悬殊,即使是最后一名,也属正常。但如果出现有学生成绩波动起伏较大,或连续出现垫底,就应当给予重视和关注了,并要查明原因,及时采取办法解决。因为这两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,成绩波动起伏较大的学生,就有可能逐渐滑落下去,成绩连续出现垫底的学生,则更容易最终成为“学差生”。

有些学生,由于各种原因,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,跟不上,成绩落后,是常有的情况。但一步没跟上,不等于步步跟不上;一次没考好,不等于次次考不好。作为老师,一定要关注到,特别是对包括“最后一名”的“学差生”,要更多给予关爱,更多给予帮助,更多给予鼓励和信心。

关注“学差生”,“从最后一名抓起”,中、小学各个学段都应贯彻这个理念,并且越是起始年级、起始学科、起始内容,越为重要。防止出现“学差生”,应及时发现,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。

只能教好学生不能教差学生,不是有水平的好老师。有水平的好老师不仅能教好学生,也能教差学生;既能把好学生教得更好,还能把差学生教好。

孔夫子弟子三千,贤人七十二。我们不能把每名学生都教成“贤人”,但我们一定要把每名学生都教好视为己任。

本文作者为原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分校校长朱靖华

扫码购买朱靖华著作《做朴实教育》

校长派投稿邮箱:xzpxzzk@163.com





来源丨春草枫叶

编辑丨智库君

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。

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

陕西之声

陕西之声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陕西之声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
拓展阅读
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5 by 陕西之声 sx.zh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